在采訪的前兩天,博創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博創”)董事長朱康建剛從日本考察回國。在他看來,國外的工廠在構建智能制造體系方面,與國內廠家并無太大差異,思路都是一樣的。
“智慧工廠建設應該是立足數字化基礎,深度融合精益生產理念,通過MES、WMS、ERP等信息系統與智能物流系統的協同運作來構建完整體系。”朱康建指出,對注塑行業而言,裝備水平直接決定智能化成效,其中高性能注塑機、先進模具技術(如熱流道)和高效物流系統缺一不可。
“智能制造不能盲目跟風,每個工廠都應該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合適的生產策略。對于那些模具更換頻繁的工廠,全面推行無人化可能并不現實;但如果產品固定、產量穩定,智能生產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”朱康建說。
博創自身的實踐就是最好例證。在零件加工方面,公司針對大批量、標準化產品采用柔性生產線,而對多品種、小批量訂單則運用高精度單機配合智能排產,在靈活性和精度間取得平衡。
這種策略的背后,是對智能制造本質的深刻理解。在朱康建看來,智能制造必須為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。無論是提升生產效率、降低運營成本、提高產品質量,還是增強交付能力,最終都要轉化為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和業績指標的改善。
“雖然轉型過程會曲折,但智能化、數字化是制造業發展的必然趨勢。”朱康建指出,“關鍵在于企業能否以戰略定力持續推進,既要把握時機率先布局,又要確保資源精準投入。市場終將證明,那些前瞻布局、堅定轉型的企業將贏得先發優勢,而觀望遲疑者則面臨被淘汰的風險。”
作為行業內的頭部企業,博創正致力于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。據悉,公司已經全面啟動了AI大模型的引入計劃,旨在將傳統經驗知識轉化為數據智能,利用大數據分析取代人工經驗判斷,使普通工程師借助智能工具就能達到高級工程師的工作水平,實現工作效率幾何數級的提升。
“以我們所處的裝備制造業為例,設備智能化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可靠性、穩定性,是需要進行革命性提升才能實現的。在傳統單機生產模式下,一臺設備故障只會造成局部停產,損失相對可控;但在智能制造體系中,由于采用精益化流水線作業并大幅降低庫存壓力,任何一個節點的故障都可能導致整個系統的癱瘓,這對設備穩定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。”朱康建說。
要突破這一瓶頸,必須建立基于數據驅動的預測性維護能力。這需要系統性地積累設備運行數據,通過AI算法和大數據分析,精準預測關鍵零部件的剩余壽命和潛在故障點,提前預判其性能衰減趨勢,在故障發生前就主動安排維護。
從“壞了再修”到“未壞先治”的轉變,正是AI技術帶來的革命性改變。它不僅依賴于物聯網技術的硬件支撐,更需要建立完善的大數據模型和算法體系。基于這樣的認知,博創傾力打造了“中和注塑云”工業互聯網平臺。通過將單臺設備聯網成線,再將產線織造成網,構建起覆蓋生產全流程的智能監測網絡,為客戶實現從單點智能到全局優化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堅實支撐,最終達成真正的智能運維目標。
1~5月,博創整體運營狀況“喜憂參半”。可喜的是,營收繼續保持兩位數同比增長;但利潤率表現未達預期,這主要受到公司加速國際化進程,導致運營成本相應增加。
而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,朱康建表示,博創將不斷苦練內功,通過強化管理、提升效率、降低成本,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。“我們始終堅守制造業本質,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,并重點聚焦三大領域:大型二板智能注塑機、智能注塑系統,以及小型電動注塑機,特別是低成本電動注塑解決方案。”
博創的目標很明確。要在細分領域持續深耕,力爭成為行業技術創新的引領者和市場標桿。而當前的市場挑戰,恰恰是檢驗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最佳時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