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文由《塑膠工業》獨家報道,總經理徐森第一人稱實錄
6月21日,我受邀參加金緯機械蘇州工廠以“智匯吹塑·德匠共研”為主題的開放日活動。作為每年必訪的“老朋友”,這次探廠讓我再次感受到金緯在細分領域的創新與突破。




走進車間:見證行業首創
跟隨參觀隊伍,我們首先深入核心零部件生產車間和中空吹塑設備裝配車間。高精度加工設備有序運轉,每一道裝配流程都嚴謹到近乎苛刻。車間負責人指著正在組裝的設備說:“這里的零部件誤差控制在微米級,我們甚至要求供應商提供‘全檢報告’。”這種對細節的執著,或許正是金緯成為行業標桿的底氣。
現場,創新材料的應用成果更是打開了行業未來發展的想象空間。技術員微笑著指向身旁的HDPE8000寬幅土工膜擠出生產線:“這是兩項生產線產品屬于國內首創,工藝技術、設備性能、產品質量等方面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。”

我不禁舉起手機記錄中國塑企的高光時刻。沒想到朋友圈剛發出,評論區瞬間沸騰。

茶歇對話:吹瓶行業痛點與機遇并存
轉場至太倉南郊廠區時,我與幾位同行聊起行業現狀。一位吹瓶機廠商則提到痛點:“全電機技術人才太缺了!模具、視覺系統這些配套環節也跟不上需求。”另一位做螺桿的供應商感慨:“出口占我們一半業務,國外客戶對價格不敏感,但對穩定性要求極高。”


金緯的應對之策很明確:“降本不能降質”。現場演示的電動化多層共擠設備正是答案——通過精密控制技術,既能降低能耗,又提升了成品率。一位客戶指著設備說:“我們算過賬,雖然單價高,但長期良品率提升反而省錢。”
親歷金緯/考特斯:解鎖“高能密碼”
作為行業媒體人,我見過無數設備,但這次在金緯開放日看到的KCC25D液壓中空成型機和JSZ-EBM850D電動三層帶液位線中空吹塑機,還是讓我忍不住掏出手機瘋狂拍照——這才是中國制造該有的硬核模樣。
當德國精密遇上中國速度。在KCC25D前,技術人員拍著機身說:“別看機器干循環時間4秒,生產20L產品循環時間只有27秒,能耗卻能做到0.35-0.45kW/Kg間。”我湊近看銘牌,每個關鍵部件都標著“德國FHW模具”的字樣。“并且按照CE和ANSI雙標準設計,但價格只有歐洲同類設備的60%。”他指著正在生產的20L桶坯,“這個性能比國產快2倍還不止,這個桶國產機60秒做兩個,我們27秒做兩個。”

轉場到JSZ-EBM850D展區時,一條完整的無人化生產線正在演示:自動上料→三層共擠→在線去飛邊→測漏檢測→粉碎回收。現場安靜得不像工廠——沒有液壓油噪音,只有伺服電缸精準運動的“滋滋”聲。“400點壁厚控制,精度做到了±0.1mm。”工程師在貝加萊控制系統上調出實時數據。
我試著觸摸剛下線的桶身,液位線清晰得像是印刷品。工程師介紹:“兩板U型模架+上吹結構,比傳統方式節省占地面積。一個工人能管多條線,這才是真正的‘以電代油’。”
何海潮的“生存法則”:以質取勝時代已來
金緯機械董事長何海潮曾表示:“未來幾十年,市場只認兩樣東西——品牌和品質。如果做不到行業知名的品牌,或者不在一個好的平臺上,企業離死亡就不遠了。”這番話并非危言聳聽。他提到,金緯正通過“逼迫”各子公司聚焦專業產品來倒逼創新,讓他們要有勇氣和毅力做好自己的專業產品,達到精益求精的目的,以求更好的品質和服務。
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,何海潮帶領團隊淬煉出獨特的商業嗅覺與戰略定力,他們總能精準捕捉高分子材料領域的潛在機遇。從醫療器械的精密部件到抗疫防護的創新材料,從適老化康養產品到輕量化復合材料,每一次市場轉向都踩在產業升級的關鍵節點上。

“在金緯,我們從不執著于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。”在何海潮看來,與盲目追求首發優勢不同,金緯更崇尚“后發制人”的戰略智慧。當同行爭相推出新品時,他們選擇沉下心來觀察市場反饋,集中研發力量攻克用戶痛點,最終以更成熟的解決方案贏得大客戶青睞。

“慢即是快”,在金緯體現的淋漓盡致。
結語
此次參觀工廠,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整個車間環境異常整潔,沒有任何雜物堆放,地面也看不到一絲油漬。無論是生產線上的大型機械,還是工具擺放區,所有物品都井然有序地歸置在指定位置。特別是細節處也處理得非常到位,比如墻角、設備縫隙等容易積灰的死角都保持得一塵不染。這種高標準的清潔管理不僅體現了工廠嚴謹的管理制度,更反映出金緯機械追求精益生產的專業態度,給參觀者留下了極佳的第一印象。
離場時,我看到車間墻上寫著“品質卓越,完美如一”“堅持拼搏創新,注重客戶體驗”的標語。或許,正是這種對“創新”的堅持與對“品質”的敬畏,讓中國智造在全球化競爭中走得更遠。